24H咨询电话0731-22964506
当前位置:首页 > 爱眼护眼 > 常见眼病

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防治机理及进展

     今天为大家摘抄眼科新进展》第20卷(2000)第5期 作者上海铁路中心医院眼科 毕燕龙 李锦文写的一篇关于白内障的报告。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后囊膜混浊(后发障,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发病率可达20%~50%,明显影响视力。术后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小,混浊发生率越高。混浊的后囊膜一般形成纤维膜及Elschning珠,是因残留的人工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 HLEC)增生、迁移并逐渐纤维化,及术后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多数患者需再次手术或行激光后囊膜切开术,从而增加了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继发性青光眼及人工晶状体激光损伤等并发症的危险性。应用药物在PCO发生前来预防前景十分广阔。
1、抗肿瘤药物
      眼内使用抑制LEC增殖的药物应具备:(1)有效性;(2)无毒性;(3)方便、作用持久。目前最常用的是抗增殖药物:秋水仙碱、5-氟尿嘧啶、柔毛霉素、甲氨喋呤、γ-干扰素等。丝裂霉素C能选择性的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胞分化和复制。它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5-FU的100倍。Saus等在兔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期间向皮质和核周注入0.4g·L-1丝裂霉素C(pH7.5)0.15ml进行水分离(总量0.03mg),使之不溢出前囊开口,保留5min后吸出,发现它对PCO有明显抑制作用。它的细胞毒性由于Healon保护角膜内皮作用而未表现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2、通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起作用的药物
2.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位于LEC表面,通过与bFGF高亲和力结合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引起细胞内DNA合成和有丝分裂活动,调节细胞的增殖能力,PCO是外在因素—手术机械损伤,动员内在因素—生长因子(包括晶状体前囊片已破坏的上皮释放的FGF及房水中已存在的),与LEC表面存在的高亲和受体如FGFR-1和FGFR-3结合,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促进LEC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最终引起PCO,因此LEC是否有某种生长因子的受体表达及其表达数量的高低,是决定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关键。David等把bFGF和有毒性的蛋白(Saporin, SAP)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复合物(FGF-SAP)和基因重组结合的复合物Rfgf-SAP相比较,发现它们都可以抑制LEC的生长。有人将FGF-SAP结合到水凝胶人工晶状体上,然后植入兔眼,从而有效地阻止了SAP对眼组织的毒性作用,且术后2mo观察能有效抑制PCO的发生。
2.2   最近发现,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er growth factor-β, TGF-β)可明显抑制体外HLEC的有丝分裂。这一作用与其延长或抑制细胞周期G期有关,推测TGF-β引起白内障的机制并非促进晶状体细胞增殖,而是促进LEC异常分化。Schulz等发现白内障术后房水中TGF-β升高,且与PCO有关。如果阻断TGF-β的作用,则可以明显减少PCO的发生率,认为(1)房水培养可部分,而玻璃体培养可完全阻止TGF-β2所引发的PCO;(2)a-2巨球蛋白(50~200g·L-1)也可完全阻断TGF-β2或房水原性TGF-β,并认为在白内障发生之前就应于房水中维持一定浓度的a-2巨球蛋白或相似分子。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责任编辑:视力保健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常见眼病 » 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防治机理及进展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0731-22964506

18973120012

875439052

在线客服

售前咨询
售后咨询
服务热线
0731-22964506
经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