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眼的三联运动和AC/A比值知识
眼的三联运动:当眼睛进行调节时,眼部各组织所出现的协调现象。调节时,睫状肌收缩,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使焦点落于视网膜上。调节时,眼睛有内旋,增加辐辏量,随着瞳孔缩小,这样会使焦点的深度上升,然后眼睛根据焦点的深度进行调节量的控制,这样眼睛才能看到清楚的近物体。也可以说成这样:调节增大->辐辏增大->瞳孔变小->焦点深度上升->调节量控制。
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增加神经支配效益和同步协调性,它们之间关系有调节性辐辏AC与辐辏性调节CA,分别与它们所需的量这比,就是AC/A与CA/C。CA/C在临床上使用较少,并未广泛应用 ,在测试需要也较困难。
AC/A比:(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to accommodation ratio)A表示为调节力,C表示为辐辏力。是调节性辐辏与引起该调节辐辏的调节之比。也就是在一定的调节力下,眼睛所要用的辐辏度去除于调节力。在临床上作为诊断与处理眼视觉异常的重要依据。一般分为刺激性AC/A与反应性AC/A。我们日常使用的方法是以调节需求和所加上正镜度数之和作为调节刺激,与所测试到调节性辐辏之比,就是所谓的刺激性AC/A比值。而反应性AC/A比值是真正的调节反应量,并不是调节刺激量,通常比调节刺激量小+0.25D~+0.50D。由于临床上多用刺激性AC/A比值,最常用的是刺激性AC/A,所以我们以后的AC/A都是刺激性AC/A。正常的AC/A比为4△±2/D。
二、 计算性AC/A比值公式:
通过对眼睛远近眼位的测试,根据瞳距,眼调节非人为性干涉,所带来的聚散功能数据,获得的AC/A比值为计算性。计算性AC/A比值所要测试的值包括有“视远眼位(5米)、视近眼位(0.4米)、瞳距(远用瞳距)、视近距离”。
计算性AC/A比值公式:
nAC/A=PD+ [(A n- A d)/ ( D n- D d)]
=PD+ F n ×(A n- A d)
nPD:瞳距,单位为cm
nA n:视近时眼位值,单位为△;
nA d:视远时眼位值,单位为△;
nD n:视近时的调节需求,单位为D;如是0.40米,那么就是1/0.40=2D。
nD d:视远时的调节需求,单位为D;一般情况下为0D。
nF n :视近距离,单位为米M;
也可以写成以下方式:
AC/A比值=(视近距离辐辏要求-视远时眼位+视近时眼位)/ 视近物调节需求量
AC/A比值=PD(CM)+ 视近距离(M)× (视近时眼位-视远时眼位)
或是=PD(CM)+ (视近时眼位-视远时眼位)/ 视近物调节需求量
n可采用任何两个可视距离,通常采用6米和0.4米。
n所谓“近距辐辏要求”就是眼睛看一定距离的物体眼睛所需要的辐辏。
近距辐辏要求=瞳距PD(cm)/ 近距离(m)+ 0.027m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