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保健效果。主动实施自我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控制医疗费用,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其规律是沿着“远视→正视→近视”的方向变化,呈不可逆走势。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孩子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状态发育成为正视眼。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近距离用眼过早、强度过大,造成很多孩子过早发育成正视眼,虽然此时远视力有1.0尚处正常范围,但孩子今后的眼屈光发育却要向近视眼发展。
为什么在基本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用眼条件下,有些孩子近视了,有些却不近视?有些孩子近视早、近视度数加深快,有些却近视发生晚、近视度数加深慢?还有一些人不管怎样用眼也没有近视?
这主要是因为眼肌力量强的孩子不容易产生眼疲劳,抵御近视的能力较强。眼调节的灵敏性、灵活度不足是近视眼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因素。研究资料表明,在已发生近视的中小学生中,眼肌调节异常的检出率为90%以上。
如今,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电子产品日益普及,这些现状加重了青少年对近距离用眼的需求,如果眼睛无法通过自身眼肌调节来适应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就会导致眼生物结构改变,诱发近视产生。
因此,当孩子处于眼屈光发育敏感期(3~18岁)时,每年定期进行眼部生物学检测,可在不通过药物散瞳、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快速采集眼屈光发育的相关数据,将这些数据与同年龄段正常发育平均阈值进行比对分析,就可全面了解孩子现阶段的眼屈光发育状况是否偏离了正常走势,及早发现已有近视倾向,并通过眼生理功能评估检测,对孩子眼动生理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并了解其自我抵御近视能力强弱,可针对性地发出不同级别预警,为科学实施综合干预,防控学生近视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此举可帮助有近视趋势的孩子回归健康轨道或推迟其近视发生年龄;可帮助已发生近视的孩子减缓其近视度的累积叠加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近视眼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