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是人眼的第二级视功能,建立在同时知觉(一级视功能)基础之上,也是立体视(三级视功能)的基础。
正常孩子,2岁之前双眼同时视建立,融合及立体视在6岁之前逐步形成。当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形觉剥夺等不良因素存在时,影响了双眼同时知觉的形成,或将已经形成的双眼同时知觉放弃。2岁之前没有形成的双眼同时知觉,6岁之前条件具备,还有机会形成。6岁之后基本没有机会形成。2岁之前已经形成的双眼同时知觉,因为各种因素丢失了,3年之内条件成熟,还有找回的机会。。丢失3年之后找回的机会很小。
形成双眼同时知觉的条件:
一.视力:视力要求基本正常,双眼平衡。
二.调节要求双眼同步。
三.眼位要求斜视或隐斜视小于融合范围。要将远处双眼看到的像融为一体,至少需要将双眼内斜+25°视的成像融入。这样,融合就需要一个范围。-5° 到+25°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不能融入——5°以内的双眼成像时,看远双眼不能同时视,远立体视将会受到影响。不能融入+25°以外的双眼成像时,看近不能同时视,近立体视将会受到影响。成像落在融合范围之外,可能出现重影或抑制。
在开始重影之前先出现模糊像。为了避免干扰,清晰成像,必须选择单眼抑制或交互抑制。出现抑制,只有一只眼睛注视,反过来又会影响同时知觉。融合范围越小,同时知觉的范围也会越小。融合范围小于30°有可能丢失全部一部分同时知觉,也就会丢失一部分立体视。融合范围小于10°有可能丢失全部同时知觉 ,立体视也会随之丢失,但不一定立刻丢失。融合范围小于隐斜视的范围时,间歇性斜视就可能朝共同性斜视方向发展。
在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枢抑制是其主要形成机制。无论是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还是形觉剥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在弱视基本治愈之后,这种抑制仍不能消除,需要继续坚持戴镜,保健和训练,否则随之都会反复。融合范围不足之处,随时都会出现抑制。为了避免抑制,自然选择了主动放弃同时知觉。大部分弱视患者在基本治愈后,为了减少抑制,保持视力,不得已,选择了部分放弃双眼同时视。如不干预,可能最终会全部放弃。远近立体视都可能随之消失。
4D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互动,找到影响同时知觉形成的因素,并在趣味训练中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首先扩大融合范围,完善立体视的形成条件,为“找回”或建立立体视,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一次训练后融合范围扩大占绝大多数,这就为患者融合知觉训练增加了信心。融合范围扩大后虽有反复,但通过训练,几乎都能找回。立体视锐度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人们在从事简单劳动时,对立体视的要求不高,一直不够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每个人都有可能有驾车的机会,从事的工作也可能要求更为精确。没有立体视,出问题的机会就会大幅度增加。以往训练立体视,大都通过同时机,但我们看到实践中,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在一个颌托上固定40分钟,更不要说学会全套训练程序了。
4D数字化训练系统将同时机及各种保健仪的功能,在检查定量的基础上做了量化配置,最主要的是通过互动,了解患者的缺陷及程度,设定训练的方向及剂量。同时,给孩子们一个感兴趣的场所,让孩子们能够配合保健和训练。通过扩大融合范围,减少中枢抑制,可以巩固弱视保健的疗效。如果使每一个达到基本治愈的弱视患者都能尽快扩大融合范围,基本治愈可能不需要维持3年。